在同一層級內,每個包應有一個與其它包不同的名稱。包的名稱有兩種形式:
簡單名稱:簡單名稱僅使用包的名稱字串;
路徑名稱:在很多情況下,包內又包含其它包,則用外圍包的名稱來指明包的路徑,其基本語法是:[外部包名稱::本包名稱]。
包圖由包和包之間的關係組成,通過包之間關係的描述來展現系統各個模塊之間的依賴關係。
包是對UML中各模型元素進行組織管理的一種機制,它把概念上相似、有關聯的模型元素組織到一個包中,形成具有各種功能或用途的模塊,並可以控制包中元素的可見性,以方便人們更好的理解複雜的系統。
任何UML元素都可以分組到包中,因此,可以將類、對象、用例、組件、節點、節點實例等組織成包,從而使包含在真實世界 UML 模型中的無數元素的組織變得易於管理。
支援多人線上同屏創作,可設置分享連結,即時傳遞資訊
只需輸入一句話,自動生成所需圖形,並自動美化圖形風格
內建多種主題風格,也可自由設計喜愛的樣式
支援插入圖示、圖片、標籤、備註LaTex公式、程式碼塊、連結、附件等多種形式元件
支援匯出PNG、VISIO、PDF、SVG等格式,支援匯入VISIO、Mermaid格式
檔案即時儲存,多端裝置雲同步,歷史版本可追溯,資料安全有保障
在同一層級內,每個包應有一個與其它包不同的名稱。包的名稱有兩種形式:
簡單名稱:簡單名稱僅使用包的名稱字串;
路徑名稱:在很多情況下,包內又包含其它包,則用外圍包的名稱來指明包的路徑,其基本語法是:[外部包名稱::本包名稱]。
包是一種分組機制,所以包內可以包含UML中任何元素,如類、對象、用例、接口、組件、節點等,也可以包含其它包、用例圖、協作圖、時序圖等。
包內元素可見性指包外界的元素對包內元素的可訪問權限,常見有三種權限:公有、私有、保護。
依賴關係:包之間的依賴關係是指兩個包內的若干元素之間存在著依賴,依賴使用虛線箭頭表示,箭頭由依賴包指向被依賴的包,包之間的依賴關係可以是泛化、實現、導入等。
泛化關係:包之間的泛化關係類似於類之間的泛化關係,這種泛化關係是指其中的特殊包可以替換一般包中的元素,並可以添加新的元素,實際上包之間的泛化也是一種依賴關係。
包的構造型常見有6種:業務分析模型、業務系統、業務用例分析模型、域包、層和子系統,根據需要可以選擇相應的構造型,能夠快速識別出包的作用。
1,管理大型系統複雜度
2,反映系統模塊結構
3,表示模塊間的依賴關係和接口關係
4,方便團隊協作和模塊劃分
1,大型系統分層建模
表示架構分層,如表示表現層、業務層、數據訪問層的依賴關係。
2,團隊協作與模塊劃分
開發前先用包圖劃分職責模塊,明確包之間的依賴方向,避免循環依賴。
3,代碼與模型對齊
Java、C++ 等語言中“包”或“命名空間”與 UML 包圖有良好映射關係,適合代碼結構建模。
4,重構與優化設計
通過分析包圖識別高耦合、低內聚問題,從而調整模塊劃分。
包內的元素沒有限制。包是一種分組機制,所以包內可以包含UML中任何元素,如類、用例、介面、組件、節點等,也可以包含其它包、用例圖、協作圖、時序圖等。
不能,一個元素只能屬於一個包。
在同一層級內,每個包應該有一個與其它包不同的名稱。
1,避免包間的循環依賴;
2,包的命名要簡單,具有描述性。
包圖用於組織和分組類圖中的元素,比如類、介面、子系統等,強調邏輯層次結構。
而類圖則用於描述類之間的結構關係,關注的是類本身的細節。
可以,包圖支持包的嵌套結構,用於表示包內部再細分子包,常用於複雜系統分層結構的表達。
通常情況下包圖主要使用依賴關係,但如果需要,可以結合其他圖(如組件圖)表達實現、導入等語義。標準包圖中一般不建議使用多種關係混雜表達。
1,低耦合高內聚:儘量減少包之間的依賴關係,增強獨立性;
2,明確依賴方向:保持依賴單向性,避免循環依賴;
3,分層設計:按照架構層次劃分包,常見分層:表示層 → 業務邏輯層 → 數據訪問層;
4,封裝內部結構:只暴露必要的類或介面,隱藏實現細節;
5,使用註釋與立標籤說明關係: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