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行業中,架構圖作為一種重要的工具,用於可視化展示軟體、系統、應用程式等的體系結構及其組成部分之間的關係。常用的架構圖種類有:業務架構圖、應用架構圖、系統架構圖、技術架構圖、部署架構圖、數據架構圖、產品架構圖、功能架構圖、信息架構圖等。
部署架構圖又叫物理架構圖,是描述系統組件及其相互關係的圖形表示,關注軟體元件是如何放到硬體上的,專注於基礎設施,某種軟硬體體系,甚至雲平台,包括機房搭建、網絡拓撲結構,網絡分流器、代理伺服器、Web 伺服器、應用伺服器、報表伺服器、整合伺服器、存儲伺服器和主機等。
物理架構主要考慮硬體選擇和拓撲結構,軟體到硬體的映射,軟硬體的相互影響。在軟體系統的開發和實施過程中,部署架構圖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通過清晰的部署架構圖,能夠為開發者提供完整的系統概覽,幫助其理解系統組件的佈局和交互方式。
支援多人線上同屏創作,可設置分享連結,即時傳遞資訊
只需輸入一句話,自動生成所需圖形,並自動美化圖形風格
內建多種主題風格,也可自由設計喜愛的樣式
支援插入圖示、圖片、標籤、備註LaTex公式、程式碼塊、連結、附件等多種形式元件
支援匯出PNG、VISIO、PDF、SVG等格式,支援匯入VISIO、Mermaid格式
檔案即時儲存,多端裝置雲同步,歷史版本可追溯,資料安全有保障
在互聯網行業中,架構圖作為一種重要的工具,用於可視化展示軟體、系統、應用程式等的體系結構及其組成部分之間的關係。常用的架構圖種類有:業務架構圖、應用架構圖、系統架構圖、技術架構圖、部署架構圖、數據架構圖、產品架構圖、功能架構圖、信息架構圖等。
部署架構圖常用的元素包括:基礎設施層元素、網絡與通信元素、應用與服務層、使用者與客戶、圖形符號和連線樣式等。
接入層:用於接收外部請求,是系統的“入口”。
服務層:實現具體業務邏輯,通常由多個服務或微服務組成。
通信與集成層:模塊之間或系統與第三方的交互機制。
數據層:負責數據的持久化與管理。
運維與監控層:保障系統穩定性和可觀測性。
部署與基礎設施層:底層資源的部署方式與基礎支撐。
安全層:保障系統各個模塊的訪問控制和數據安全。
部署架構圖能夠幫助開發人員更好地理解系統的整體結構,以及各個組件之間的數據流動和交互方式。此外,通過部署架構圖,開發人員可以更好地規劃系統的部署和擴展策略,提高系統的可維護性和可擴展性。
開發協作:清晰知道各服務部署位置、依賴組件,避免部署誤差
運維部署:指導環境搭建、版本發布、容量評估、健康監控等
安全評估:審查網絡隔離、認證鑒權、端口暴露、流量控制等
性能規劃:分析瓶頸、做容量預估、支持彈性擴展方案
災備設計:展示主備結構、異地多活、自動故障切換機制
單體部署:所有模塊部署在同一台或少數幾台機器上
分佈式部署:模塊劃分明確,服務部署在多個節點上
微服務部署:基於容器或服務網格,各模塊獨立部署,可獨立伸縮
混合雲部署:部分模塊部署在本地 IDC,部分部署在雲端
多活部署:多個節點/區域同時提供服務,提高可用性與容災能力
部署架構圖側重系統在物理或虛擬環境中的具體布署和資源分配,系統架構圖關注系統組件及功能關係。
部署架構圖則顯示了系統的物理部署結構,包括伺服器、網路設備和數據存儲的佈局。
技術架構圖重點關注所使用的技術方案,包括編程語言、數據庫系統、操作系統等。
通過標註冗餘節點、負載均衡器、集群部署、故障轉移機制等,突出系統的可靠性和彈性。
部署架構主要考慮硬體選擇和拓撲結構,軟體到硬體的映射,軟硬體的相互影響。
建議包含網路拓撲、交換機、防火牆、安全隔離區等,有助於理解整體安全和通信結構。
建議體現備份伺服器、異地容災中心、數據備份機制,增強系統安全保障說明。
可體現性能優化(負載均衡)、安全策略(防火牆、訪問控制)、擴展性設計(彈性計算)、維護便利性(監控、日誌系統)等。
部署架構圖:聚焦軟體系統組件如何分佈在伺服器、容器和雲資源上,體現應用與硬體資源的對應關係,回答“軟體在哪裡運行”。
網路拓撲圖:聚焦網路設備(如路由器、交換機、防火牆)及其物理或邏輯連接,展示數據通信路徑和網路結構,回答“設備如何互聯和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