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傳統民俗技藝圖鑑:工藝、表演、節慶一次看懂
2025-05-14 18:21:27 4 檢舉
登入查看完整內容
此心智圖為《台灣傳統民俗技藝圖鑑》的內容概述。該圖鑑涵蓋了台灣的多樣民俗技藝,包括木雕、泥塑、布袋戲、客家花布、原住民編織、剪黏工藝、彩繪藝術及藝閣等。每項技藝不僅展現了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和技術特點,還突顯了其在不同地區的文化價值與傳承方式,讓讀者深入了解台灣豐富的傳統文化。
作者其他創作
大綱/內容
木雕
發展背景與功能
源自宗教信仰與寺廟裝飾
常見於神像、樑柱、門神等
技術特點
刀法細膩,講究神韻與比例
常用木材:樟木、檜木、紅檜
代表地區與傳承
三峽、鹿港、北港是木雕重鎮
設有木雕博物館與工藝保存中心
泥塑
用途與種類
廟宇神像、牆面裝飾、年節飾品
製作泥人、泥馬等民間物件
工藝特色
手工捏製、彩繪、燒製相結合
表情細膩、生動寫實
代表地區
台南、彰化、嘉義保留較完整傳統
布袋戲
文化背景
源自清代閩南移民傳入
融合武俠、歷史、民間故事
偶戲製作與表演技藝
頭部以木雕完成,衣服織錦華麗
表演包含口白、音樂、操偶技術
發展與現代創新
霹靂布袋戲影響深遠,數位化融合
成立布袋戲館與表演團體,如五洲園
客家花布
歷史起源
早期由大陸進口印染布,後轉為在地生產
設計特色
多以紅底配牡丹、蝴蝶等吉祥圖案
色彩鮮豔、象徵喜慶與祝福
應用與文化意義
傳統服飾、包袱巾、被套、裝飾品
客家文化認同的重要象徵
原住民編織
族群特色
如阿美、布農、排灣、賽德克族等
各族圖騰與圖案具有獨特意涵
技藝內容
手織布、挑織、植物染、腰機織布
素材來源:苧麻、棉麻、植物染料
用途與文化價值
用於傳統服飾、婚禮、成年禮儀式
象徵身分與部落階級
剪黏工藝
用途
廟宇屋頂、牆面裝飾、神獸圖案
技術內容
將瓷器剪碎再黏貼成圖案
藝術價值
結合彩瓷與立體造型,美觀壯觀
彩繪藝術
應用
門神、廟宇彩繪、神轎彩繪
風格
寫實、誇張兼具,講究神韻與動勢
重要藝師
潘麗水、陳壽彝等彩繪大師
藝閣(花車)
應用
結合戲劇扮相與車隊巡遊
風格
台灣特有的「小朋友裝扮古裝人物」站在花車上的傳統技藝
重要藝師
主要在元宵節與宗教活動時出現

0 則評論
下一頁